二十多年來,鄭雲奇的後人一直在“尋找”他。
鄭雲奇,生於1906年,山東省菏澤單縣小高莊人。
相關文字記載,1938年3月26日11時30分左右,台兒莊大戰中,
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42軍27師80旅180團團附鄭雲奇在率領兩連官兵嚮日軍發起衝鋒的戰鬥中中彈殉國。
之後,他的靈柩由台兒莊運送至小高莊,安葬於家鄉小高莊村頭。
他的墳前沒有墓碑,與寂寂葬於村野的鄉民無異——鄭的後人奔波多年,想為其求個名分,而後為其立碑。
“他也算是為國捐軀了,沒有個名分總覺得屈的慌。”鄭雲奇89歲的女兒鄭孝孔在秋日的斜陽中提及父親,依舊幾度欲垂淚。
她與父親最後一次相見,是在台兒莊大戰前。
站在村口的麥場里,她拉著即將遠行奔赴戰場的父親的手低聲啜泣,
身著戎裝的父親則低身撫摸著她的臉龐,叮囑她在家聽話,“過段時間再回來看你”。
鄭家少爺“跑”了
民國早期,菏澤單縣城北十里堡小高莊鄭繼盛娶妻常氏,育有一女三子,女為最長。鄭繼盛坐擁田產幾十畝,在莊裡算得上是大戶。
憑藉家境,1920年以後,長子鄭雲青、次子鄭雲奇得到前往單縣城裡讀書的機會。兄弟二人平日借住在單縣北關親戚家中,並不經常回家。
同樣是因著家境,鄭雲奇在城裡上學時已得以娶城裡謝家女兒為妻。岳父清朝末年曾考取秀才。1925年,牛年,鄭雲奇與謝氏的女兒出生,依照輩分取名鄭孝孔。
與其他年輕人相比,在城裡讀書的鄭雲奇沉默寡言,少與人交流,但勤奮好學,經常天不亮就從北關親戚家出發,校門不開,即蹲在校門口等待開門。也正是在這年,沉默寡言的鄭雲奇忽然從城裡學校消失。這時,鄭雲奇19歲,女兒鄭孝孔剛出滿月不久。
與鄭雲奇一起消失的還有學校里的另外三個年輕人。
數日後,家人才得知鄭雲奇消失的消息。
隔壁牛莊擁有十三頃田的大地主與鄭繼盛家素有交情。牛莊地主告知鄭繼盛,鄭雲奇走前曾向他借過盤纏,鄭雲奇應該是受了新思想的影響,拿著盤纏前去參加隊伍了。鄭雲奇之所以向牛莊地主借錢而不是向家裡要,估計是怕家裡知道後不讓他去參加隊伍。
因為私自借給鄭雲奇參加隊伍的盤纏,鄭繼盛抱怨了牛莊地主,但依舊還上了兒子走時借下的盤纏。
這一年是民國十四年,1925年,中國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北伐戰爭正式開始。鄭雲奇自此杳無音信,他的後人如今已無法得知他是否投身北伐。
軍官戎裝衣錦還鄉
小高莊再次傳來鄭雲奇的音信已是八九年後,鄭雲奇由駐防地江西寄回一封家書。
家書寄至小高莊那天,天上正飄著小雨,路面濕滑。拿到家書的二伯鄭繼儒狂喜不已,一路小跑,為此還摔了一跤。
聽聞鄭雲奇活著還寄來了家書,鄭繼盛起初並不相信,直到看見信件。
信中,鄭雲奇告知家人因能識文斷字,自己在部隊里當了文書,並詢問妻子謝氏在他走後是否改嫁,女兒鄭孝孔可好。
此時的謝氏已回到城裡娘家,但未曾改嫁,鄭孝孔也已是八九歲的光景,一同隨母親在姥姥家居住。
家人回信將家中情況告知了鄭雲奇。很快,鄭雲奇又回了第二封家信並附上大洋,要家人接鄭孝孔回家送她上學讀書。
離家11年後,鄭雲奇第一次還鄉的情形驚動了附近村莊的村民。
這天是農曆臘月二十六,他身穿黃呢子大衣、黃呢子軍裝,頭頂著帶有青天白日徽章的軍帽,腰扎武裝帶,掛著佩劍,腳蹬皮靴,還帶著一口需四個人抬的藤箱出現在小高莊西頭的橋頭上。此時的他已不太認得回家的路。
橋頭上做生意的小販問軍官去哪,來者說他要回家。小販一路將這位近鄉情怯的軍官領回了鄭家。
戰亂頻仍的年代里,鄭雲奇消失多年後衣錦還鄉,鄭家大喜過望,擺下酒席宴請街坊慶祝。
鄉鄰們則對鄭雲奇帶回的那口藤箱充滿好奇。在鄉鄰口中,那是口“元寶箱”,“裝了滿滿一箱子大洋”。
鄭家人對此一笑了之。
在鄭家後人的描述中,那口藤箱里裝的是鄭雲奇帶回來的獎章、書籍和他收藏的字畫。歲月流逝,鄭家後人如今保存的只有鄭雲奇放在箱子裡帶回來的一枚中間刻有梅花圖案的“軍事委員會獎章”和一本發黃破損的步兵軍事教材。
後人們確信鄭雲奇在部隊上考取了黃埔軍校,還鄉那年恰逢畢業。“他回家之前,我大伯還專門上南京的軍校看過他,問他過年回不回家。”鄭孝文回憶大伯的講述說,大伯還在學校里問這些年輕人打仗怕不怕死,結果年輕人們嘻嘻哈哈地回答,“當兵衛國哪能貪生怕死。”
鄭孝文還稱,他曾在鄭雲奇帶回來的同學錄里看見上面寫著校長蔣中正、政治部主任周恩來。
遺憾的是,遍查黃埔軍校歷屆畢業生名錄,未能查找到鄭雲奇的名字。
文/圖 本報主筆陳學超 (原標題:尋找團附鄭雲奇)
- Jan 18 Sun 2015 05:02
尋找團附鄭雲奇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